【成功案例】雜画店:從作家到做生意,用對工具就簡單
雜画店夥伴張彗心表示,iKala 和全家便利商店合作推出的Shoplus 商店家(以下簡稱Shoplus),不管是安裝、管理員設定、商品發佈,都是按鍵點一點就「不小心」完成了,介面清爽、簡單、直覺、又好操作,正是我們需要的。
文/MAMALEE 圖片提供/雜画店
以手寫體搭配手繪插畫風的《交換日記》,是多數六、七年級生共同的生命記憶,書裡兩位女主角年年一本日記,如今已陪著大家度過了20個年頭。其中的主角-徐玫怡,目前定居台南,總是圍繞著生活在創作的她,除了作家身分,也是孩子的媽,2017年開始,甚至創立「雜画店」,當起店老闆!不過,她也坦率地說:「當老闆真的不容易。」
(即使工作很忙,徐玫怡仍喜歡將每個商品好好包裝才送給客人,就像送禮物那樣的用心。)
徐玫怡:「我做的東西都是自己要用的。」
長住法國的徐玫怡,四十八歲那年帶著孩子回台南定居。一開始,因為朋友鼓吹,她抱持著好玩心態,以各自品牌在藍晒圖園區開店,合組「日記商號」,徐玫怡說:「因為我喜歡、也會做的事,就是寫作、畫圖,還有分享我想說的話。」於是,創作結合物品,如同雜貨店般小小的、隨興的「雜画店(也有雜話之意)」便誕生了,而後日記商號雖然結束營業,她仍自行租借了四坪大的二樓工作室持續著一個人的雜画店。手帕、印章、小書包、減塑袋、圍裙、T恤等,上頭通通出自徐玫怡設計的圖文,「我所做的東西都是自己要用,是從我本身創造出來的。」
(徐玫怡自己設計圖文的防疫購物袋,有趣又能提醒他人。)
如同交換日記的風格,她將生活中的所感、所知,透過產品如實地表達自己,比如減塑袋,作為家庭主婦,她發現即使帶著菜籃、購物袋買菜,但像小蕃茄、蒜頭、饅頭等都還是得用到內層小塑膠袋,為了減少自己的罪惡感,便設計可重複使用的減塑袋;疫情期間,也曾因在菜市場買菜,婆媽搶菜擠一團的親身經驗,而誕生了-『不好意思請保持距離』防疫購物袋與T恤,「我就想,我要做一個購物袋揹在身上,很大,請保持社交距離。」徐玫怡比手畫腳地分享著。
一個人也可以做生意!AI科技把銷售變簡單
從作家到店老闆,徐玫怡一向率性,她不低價促銷、也不高價抬售,消費者多數是跟隨她個人臉書多年的死忠臉友或粉絲,徐玫怡也坦言,自己是金魚腦,在對帳、管理訂單等有數字障礙,「以前開店時,甚至為了八十元的帳差,我花了兩個小時在查耶。」她知道實體店舖這種既費時又消耗能量的經營方式並不適合自己,而網路販售又不想過於複雜,期間,雜画店也嘗試過許多整單系統,夥伴張彗心表示,iKala 和全家便利商店合作推出的Shoplus 商店家(以下簡稱Shoplus),不管是安裝、管理員設定、商品發佈,都是按鍵點一點就「不小心」完成了,介面清爽、簡單、直覺、又好操作,正是我們需要的。
以T恤這類預購品而言,過往雜画店的訂購方式主要利用Google 表單,「那時真的很痛苦,有時客人有問題寄Mail 或私訊臉書,還得來回確認這個暱稱是哪個訂購姓名,很浪費時間和人力。」徐玫怡說,使用Shoplus 的臉書貼文接單功能,只需在臉書留言購買,不僅系統自動於Messenger 成立訂單,精簡了人工確認步驟,所有和消費者的溝通統一也都在Messenger 處理,對話記錄清楚,加上省去一般購物的註冊、建檔等,即時又省時。目前,T恤每月訂單量約近500筆,她甚至打趣地說:「以前幾乎是一整天都在處理對帳、客服這些瑣事,現在,我都還有時間睡午覺咧!」
(因為待過國外,所以更珍惜台灣。身為台灣控的徐玫怡,深受東奧比賽的感動,設計了Taiwan In 羽球手繪T恤。)
徐玫怡認為,網路與科技發展的世界帶來了另一種公平,即使是在小鄉下,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工具,一樣還是可以做很偉大、很現代化的事。運用AI 賦能科技讓銷售變簡單,也讓徐玫怡的創作有更多可能性出現在所有人面前,「我想到未來,會覺得蠻寬廣,有很多路可以走。」她要以「徐玫怡」為特色,打造出自己獨有的生活美學。
(這四坪大的工作空間是徐玫怡躲藏自己的地方,也是她創造更多可能的所在。)